5月23日下午,湖南工业大学2025年度研究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系列讲座第十三讲在崇美楼129报告厅举行。副校长殷晓元教授作题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安身立命的力量——以叶嘉莹先生的诗词人生为例》专题报告。
讲座伊始,殷晓元对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的生平、荣誉和成就作了简要概述,让同学们对叶嘉莹在中国古典文学界的突出贡献和重要地位有了初步认识。
在正式讲座环节,殷晓元通过图文事例、专访视频等形式,从 “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摆渡的女神” 三个维度,回顾了叶嘉莹命途多舛却波澜壮阔的生平历程,以人物经历与诗词鉴赏相结合的方式,全景式呈现了一代诗词大师的百年人生。
首先,殷晓元追溯了叶嘉莹早年生活、台湾任教、北美传讲、回国教书的人生四个阶段,深入分析每个时期叶嘉莹对生命的体悟与其作品风格的紧密联系。他以叶嘉莹人生中三次重大精神打击为线索,梳理了其诗词素材从景物到人事的转变,以及在万念俱灰后依然“莲心不死”的精神力量,并重点解析了各阶段的诗词代表作——如《秋蝶》体现了作者对人世空观的认识,《对窗前秋竹有感》彰显了对自然万物的同情与关怀,《咏莲》则表达了先生对荷花的特殊情感及对生命的思索。
随后,殷晓元结合具体事件与人物语录,阐述了叶嘉莹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将现实生活与诗词内涵贯通讲授、传递深厚精神内涵、融汇中西深入浅出以及传承诗词吟诵传统等多个层面的诗教思想,及其在诗教传播推广、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实践贡献。其中,他重点解析了“兴发感动说”、“双重意蕴”、“弱德之美”等叶嘉莹独创的诗学理论,使同学们对其学说的本质特征与伦理价值有了更深刻领会。
此外,殷晓元通过追忆叶嘉莹年幼丧母、颠沛流离、老年丧女、有家难回、无爱婚姻等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梳理了她用生命写作诗篇、用生活实践诗篇、渡己渡人的人生历程,展现了其“弱德之美”“意暖神寒”“毫无心机”“菩萨心肠”以及“入世出世相统一”的品格操守。
最后,殷晓元以“诗词有什么用”这一问题切入,深入剖析了古典诗词蕴含的人生智慧与精神力量。他指出,诗词中积蓄了古代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承载了诗人历经苦难后的大彻大悟。品读诗词,能从中汲取安身立命的力量,支撑人们走过忧患,变得勇敢坚韧、平稳从容。
本次讲座以叶嘉莹的生平事迹、人物关系、作品演变、思想发展、实践贡献为主线,以诗词为载体,引导研究生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修炼身心、发现生活之美、汲取精神力量,进而找到人生方向,培育浓厚的家国情怀与勇毅的文化担当。讲座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民族的精神瑰宝,更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力量源泉,激励着大家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担当的统一。(图文/徐艺能)